Google Translate

2014年3月19日 星期三

觀察站╱企業不夠愛才 怎能抱怨員工愛財

聯合新聞網 2014/03/12
曾在微軟、Google擔任高階主管,華人知名意見領袖李開復曾說,台灣地區太小,必須走出去,「太小的市場無法成就大企業」。
這話轉換到企業與人力的供需來看,太低的薪水,也無法讓人才感到付出有對等報酬。
台灣企業主抱怨「新人不抗壓、只期待高薪,」官員還說「大學教的企業不要」;對照外商企業來台搶人的現象,顯示外商與本土業者的思考邏輯不一樣,台灣人才並非沒人要。
台灣服務業產值占了GDP七成,但政府整體產業考量思維仍是硬體中心、製造業為主的概念,台灣產業轉型不順利,面臨競爭時,先從「裁員減薪」開始,而非以增加人力、提高薪資、拉高企業人才生產力和競爭力的思維去面對競爭。
這種惡性循環,讓台灣年輕人寧可去海外打工,也不願意在台灣「賣肝」,一個月還領不到卅K。
台灣企業主強調「苦幹實幹」,面對期待高薪的員工時,動輒認為員工要求太多,不能「共體時艱」。但誰條件好,人才就多,這是企業競爭的現實。
國際間大學積極到各地獵才,已從基本的供給面就奪走台灣人才;在企業競爭環境中,面對類似Google的強大外商,挖角資深工程師月薪十萬、廿萬起跳,年薪三百、四百萬還加上各種福利,不夠「愛才」的台灣企業主又怎能抱怨員工「愛財」?
從外商來台搶人的角度來看,一則以喜、一則以憂。喜的是學校並非都教出企業不要的人,否則外商不需要徵求台灣人才;但憂的卻是從基礎浮現的短缺,當這些人離開台灣,後續的產業人力從何處來?沒有人才經濟,要怎麼拚?

 http://pro.udnjob.com/mag2/pro/storypage.jsp?f_ART_ID=93409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