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oogle Translate

2010年2月28日 星期日

慈濟電子報 -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(獵人與老和尚)

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- 獵人與老和尚
「戒」就是規矩,要預防非份的念頭──不該有的觀念不要產生,不該有的行為、不該說的話、不該做的事、心中不該留的念頭,這些都要去除,才不會產生錯誤,傷害我們的心身。所以「戒」可以提醒、保護我們。
有的人卻認為:何必要守戒?只要對自己有利,為了生活,有很多時候是沒辦法守戒的。所以,聽了再多的法也依然故我,不肯奉行戒法。 從前在一個小山村裡,有一位和尚常常苦口婆心地在山村的樹下講經,村裡的人忙的只顧去忙,而有空閒的人,一定會去樹下聽和尚講經。其中,有一位年輕人也常坐在樹下聽老和尚說法。他聽來聽去,覺得老和尚說的莫非都是教人什麼事不能做,什麼事應該要去做,所以,並不很用心聽。
有一天,老和尚又說:「身、口、意三業要依戒而行,守好本份。有五種重要的戒律一定要守,這五種戒就是:﹃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飲酒、不妄語﹄」。這位年輕人聽了,認為:「這怎麼可能?要我不去打獵,那就無法生活了。而且我打獵,別人也沒說我不對啊!要我守﹃不殺戒﹄是不可能的。」因此,他聽了一半就走了。 隔天早上他依然故我,背著一隻槍上山去打獵了。
但是,直到近黃昏時,他都沒有遇到一隻山兔或山鼠,他很失望,心想:「為什麼今天沒有遇見獵物呢?」當他極度失望時,太陽也將近下山了。突然他聽到草堆裡有動靜,仔細一看,原來在大樹下的草叢裡有一隻鹿!
他看到那隻鹿的角很漂亮,而且鹿很肥,鹿毛又有光澤。他很高興,因從來沒有看過這麼漂亮的鹿,他趕緊擺好架勢,對準鹿頭要開槍。但是,那隻鹿也眼睜睜地看著獵人,四眼相對──獵槍對準著鹿.... ,獵人和鹿對視很久卻一直沒有開槍。因為打獵的人有一個規矩:不能打已死的動物。
獵人注意看著鹿,但牠卻一動也不動,他想:「這隻鹿是不是死了?為何連眼睛都不眨一下?」所以他就走過去看看,但是鹿還是絲毫沒動。他很疑惑,再走近用腳踢那隻鹿,鹿被踢了一下,立刻拔腿就跑,躲到草堆裡,又跑到樹後面去了。獵人也趕快追呀!追到樹旁邊時,突然看到老和尚坐在樹下。
獵人看到老和尚就把槍放下,坐在老和尚旁邊問說:「天色已暗,老和尚您為什麼還坐在這裡?」老和尚說:「我想死在這裡。」獵人驚訝地問:「您好端端地,為什麼想要死?」老和尚語意深長地說:「我講經是希望大家能去惡從善,能夠戒殺,守好規矩和本份。像你,聽經這麼久了,我說的話,你卻不聽,那我說了也沒用。我說的話既然不能讓人受用,那出家有什麼用?既然不能達成教育的任務,那做人還有什麼用呢?倒不如死了算了。」
這位獵人聽了既慚愧又感動,雙手摀住臉,眼淚不斷從手縫中流下來。他哭著說:「老和尚,我一直不知道您這麼用心良苦,我不知道您這麼關心我們,實在很對不起您。」
他哭得很大聲,很激動,拿起槍往樹幹用力地打,因此樹皮被打落,槍也被打斷了。他雙手緊握住已毀的槍,甚至用手打樹,打得手都流血了,然後放下槍桿,跪在老和尚面前說:「我以前錯誤的人生就像這支槍一樣完全斷了,從今天起,我要用心血改掉我過去的錯誤,請老和尚收我為徒弟。從此我要好守規矩和戒律。」
老和尚很高興,牽起他說:「做人要守本份、守規戒,才不會造成人生的錯誤;知過必改就是好人。」於是兩人就下山了。獵人果真跟著老和尚出家了,後來成為一位很成功的戒師,嚴守戒律,講經時絕不離戒法。因為他認為「戒」才是真正修行人的方針,也是人類普遍需要接受的教育。
戒就是規矩,戒就是教法,所以,學佛若不能好好守持規矩,守好本份,那就談不上修行了。而戒要用在日常生活中,「戒」是時時刻刻、分分秒秒不能離開的心念。大家要時時用心,心不離戒,戒不離生活。

2010年2月21日 星期日

慈濟電子報 -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(愛「福」的人!)

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- 愛「福」的人!
  人應互相幫助、彼此關懷。我們看看這個「人」字,恰好只是兩劃,而且互相倚靠、不能間離,或是少一畫,否則就不像「人」了;還有字劃的長短、上下要配合得好,「人」字才能寫得美。
人生也是一樣,人與人之間能互相幫助,才是美好的人生!佛陀也是如此教育弟子們,並且以身作則教導大家。
  佛陀在世時,僧眾共同生活,都是靠群體和敬共同維持僧團教規。當時僧團中有位阿那律尊者,每次聽佛陀講經時,他總是不知不覺地睡著了。當佛陀一開始講,他就打瞌睡;等佛陀宣講完畢,他又醒了,幾乎每次都是如此。
  有一天,佛陀呵斥他,嚴厲地說:「阿那律陀!你為何如此懈怠!你知道嗎?若墮入蛤蚌身,一睡就一千年!」阿那律陀聽到佛陀的責備,又看到佛陀少見的怒容,他頓時睡意全消。從那時起,他發憤努力,精進用功不懈,甚至於不讓眼皮合上,即使已經非常疲倦,但是他仍然不願意閉眼休息,他覺得這是自己該振作精進的時候了。
  然而人卻不能缺少糧食和睡眠,睡眠可以養神,也能夠保護眼睛,阿那律陀連續幾天不睡覺,導致眼疾,結果失明了。佛陀得知他由於太過用功而致眼盲,即教他訓練「天(心)眼」。雖然他肉眼已失明,但他依持佛陀教導,用心勤練天眼,終於練成天(心)眼通,一切生活均能自理,不必依賴別人。
  有一天,目犍連尊者邀請阿那律尊者說:「我想出去行腳,你是否願意一起去呢?」他說:「好啊!和你一起行腳是很光榮的事,也是很歡喜的事!」目犍連尊者就說:「那我們是否現在出發?」阿那律尊者說:「請等我補好幾件依服之後再出門吧!」目犍連尊者問:「這是你現在急須要穿的衣服嗎?那就等你補好後我們立刻出發。」
  阿那律尊者就拿針引線,應用天眼一針針地縫補衣服,但是,因為一時之間沒拿好,結果線和針脫離,針就掉到地上了。他高聲喊道:「有沒有要修福德的人呢?」當時,佛陀正好經過此處,聽到他的聲音,於是立即彎下身為他撿起針來、並且替他穿線。佛陀一邊穿線,一邊說:「我是愛福的人;我是喜愛修福的人!」
  阿那律尊者聽到佛陀的聲音,趕緊起身向佛陀頂禮,說:「佛陀!我承受不起讓您為我穿線啊!」佛陀說:「這也是修福的機會,那怕只是輕而易舉的服務;而且我累生累世都是如此,點點滴滴可以幫助別人的動作我都願意做,我很珍惜機會,一點也不輕易放過!就如我今天的福報就是過生中不斷累積所成的啊!所以至今乃至於未來,我仍然要積福修慧!」
  阿那律陀聽了,非常感動敬佩。這件事在僧團之間傳開後,大家都非常感動,因此,大家提倡於日常生活中要互相幫助。例如眼明的人應幫助眼盲的人;行動自如的人應幫助行動不便的人,健康的人應幫助生病的人....,每個人都互愛互助,僧團顯得一片和睦。
  佛陀總是以身作則在教導弟子們,而福報確實要一點一滴自己去累積,不可小看一點點的善行,若輕視小善不願意做,那就沒有修福的機會了。

慈濟電子報 - 每日靜思語

要批評別人時,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無缺。

Laser Mouse Sensor IC application


熱門文章